






等了好幾天,今天終於放晴了,總算可以試飛自己做的水火箭囉!這陣子為了教學生做水火箭,逢人就問有沒有不要的汽水寶特瓶,收集了一些瓶子,開始利用空檔做水火箭,前前後後共做了4支,有四片尾翼的最好,兩片尾翼的最差,三片的留在學校,還未試飛,感覺還不錯!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喔!!
參考資料:孩子王的寶特瓶世界http://www.sonking.com.tw/
生命中不停尋尋覓覓我的後花園,期待與這世界有所交軌,注入我的熱情,偶而平平淡淡,獨享與世界平行的意境...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
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
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裡生下了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
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
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
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
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
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
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
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
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
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
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
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
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
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裡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
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
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
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
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
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
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
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
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
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
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
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
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裡,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
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
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
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
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
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
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
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
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
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
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
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
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
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
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
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
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
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
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
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
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
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
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
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
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
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
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
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儘管老大很會賺
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
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
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
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
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
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
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
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
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
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
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
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
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
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
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
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
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
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
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
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
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
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
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
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
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
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
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
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
再富也要〝窮〞孩子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及〝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似乎應修
正為再富也要〝窮〞孩子!這就是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前些天,見一父親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
給他,最後父親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
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
尺,父親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
由上例,請務必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
再富也要窮孩子。再由以下,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信,更
可深感無論如何再富也要窮孩子的理念得貫徹始終。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
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理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
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
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
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
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
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
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
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
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
就是你 - - 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
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難以兩全其美
華人皆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
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
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
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
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
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
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裡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
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
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
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
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
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
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
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
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
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
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
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里護在
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
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
們已不能參與了……。
2006年七月八日星期六,盛夏的下午,一家人從漫畫書店回來,途經家裡地下室時,八隻眼睛親眼目睹蛛蜂對戰蜘蛛的即席演出,至今整個過程依然歷歷在目。
地下室的天花板常有蜘蛛在那兒結網,我們以前總認為蜘蛛加上自己織的網,對任何昆蟲而言,是一位所向無敵的天敵,然而這個想法就在2006年七月八日星期六的下午徹底的瓦解了。
事情是這樣的:一隻蛛蜂(當時還不知其名)公然飛向蜘蛛網,直接挑戰蜘蛛,當時無知的我們,還以為這隻可憐蟲即將成為蜘蛛的盤中飧,未料一瞬間,蜘蛛突然從網心掉下來,那時小兒子剛好就在下方,我驚慌地將小兒子身體移開,說時遲那時快,移開的瞬間,蜘蛛就沿著蜘蛛絲降落至地板,我們四雙眼睛依然好奇地觀看會發生什麼事,過了一會,蛛蜂又飛回來,從後方將蜘蛛輕而易舉地抱走,勝負已分,這整個事件不到一分鐘,他們透過行動告訴我們一個活生生的食物鏈—一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也直接破除了既有的想法—蜘蛛很厲害。
老大看到這事件,馬上播報在「法布爾昆蟲記」看到相似的介紹,我們很興奮也很驚訝,興奮地是我們一起欣賞自然界的奧妙,驚訝地是老大的閱讀速度已遠超出我預期的範圍,聽他興奮地播報完後,於是請老大回家後找給我們看。
果然沒錯,「法布爾昆蟲記2」第92頁開始就是介紹我們剛看到的那種昆蟲,當下我就將那一回說給他們聽,加深彼此的印象,這真是一天的奇遇。
參考資料:
1. 蛛蜂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內生翅類)膜翅目蛛蜂科
2. 蛛蜂生活史:完全變態---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
http://freebsd.tspes.tpc.edu.tw/~afu/
天 堂 的 孩 子
文:林昆輝
一、楔子
鏡頭從圓圓的大水池開始,也於圓圓的大水池結束。圓圓的水池一直出現在觀眾面前,直到阿里把受傷的雙腳泡入水池裡,我們才看到水池裡還有游動的金魚。阿里的兩隻腳好似丟下水池的食物,金色的魚、成群的金魚,在音樂聲中簇湧而來。隨著鏡頭從水底出來,拉到空中鳥瞰而下,音樂愈來愈大聲,全片的起伏情結也迅速在觀眾腦海中飛馳。那個圓圓的大水池就是天堂的暗喻嗎?那個圓圓的大水池,是:圓滿,還是:虛無?天堂的孩子?這兩個孩子真的快樂嗎?真的置身於天堂嗎?天堂何在?這兩個兄妹,為自己建構了天堂嗎?全片感人肺腑,又喜又悲又驚又急,到底這是喜劇還是悲劇呢?
二、鞋子
自從丟了鞋子以後,腦子裏想的都是鞋子,電視上、操場上,天啊!統統是鞋子。如此貧窮的家庭,丟了鞋是大事,兩個孩子把這事當成天大地大的超級大事。如何找鞋?如何共渡難關?變成生活裡唯一的重心。俯視的鏡頭,帶著觀眾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兩兄妹在窄巷裏、在雨水裡,奔跑、換鞋、奔跑、換鞋、奔跑、換鞋……。耽心自己遲到,耽心對方遲到;考試必需早退,上課必需晚到……。ㄆㄧㄆㄧㄆㄚㄆㄚ的跑步聲,在巷道裡迴響;觀眾心裡明白,兩個孩子困住了,困在自己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中,困在漸漸逼入「徒勞無功」的死巷弄裡。我們都很明白,耗盡一切努力後,困局中只再加進一點點變數,困局中的人就瓦解了。如果,如果沒有人幫莎拉撈出水溝裡的鞋?如果,老師沒有幫遲到的阿里求情?如果,教練沒破例,讓阿里參賽?如果,鞋破後,阿里的爸爸沒買鞋回來?明天?每個明天都將如何的淒慘呵!
在你的生命裡是否掉過這樣的一雙鞋?鞋子有找回來嗎?自己找回來的?還是別人幫忙找到的?還是用新鞋換了舊鞋的失落呢?阿里和莎拉為鞋所困,我們也曾為某個人事物而困住自己。只要困住了,我們就會掉在那個井裡,日思夜夢口語喃喃。好像整個世界就只剩這一回事,解決事情也只剩一個方法,窄化的思想,徧執的行為,串起一個個愁苦和失望。盲目的忍耐,無數的抗爭和暫時的補救行為,都將秏盡燈油膏脂,讓一個人下沈至更深的深井地洞,而後為了一顆沙粒或水滴而自裁。
掉了這鞋,才知道這鞋有多重要。為了找鞋,方知別人腳上穿了什麼鞋。整個操場上,儘是各式各樣的鞋在走動、站立、跑和跳。莎拉從沒在操場上看過這麼多鞋,失鞋、洗鞋、晾鞋、換鞋、找鞋、讓鞋、換鞋、掉鞋、撈鞋、濕鞋、破鞋……,阿里和莎拉的人生就只圍繞著鞋打轉。許多人的人生,不也都是陷落在不同的鞋子裡,困苦終生而不可自拔嗎?許多人都會咤異,就只這麼微小的」一雙鞋」,竟然困我一生,毀我一世?許多人更是不解?那樣優異的人生,竟會因為不起眼的「那鞋」,而毀於一旦?就像阿里,只是把莎拉的鞋放在身旁,卻怎知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呢?我們常想「不丟鞋,不就都沒事嗎?」,那麼,一切都是阿里的錯?拾荒老人的錯?還是窮爸爸的錯?
三、阿里
原本以為,伊朗只有柯梅尼。看了影片才知道,伊朗還有阿里!如果,伊朗的孩子都像阿里?哇!那會是怎樣一個國家呢?掉了鞋之後,體恤父親,而不願父母知道的心思,就在說服妹妹的談判過程中,阿里按下了START開關,開啟了「Shoe Game」。阿里的人格、機智、毅力、愛心與行動力,都在進入Shoe Game之後展露無遺。每個觀眾都讚嘆阿里,因為阿里面對困局時,他表現的勇氣—負責任的勇氣、努力克服困境的勇氣、盡力爭取機會的勇氣、悲憫天人的勇氣、全力以赴的勇氣、尤其是承擔一切後果的勇氣。
阿里成就了四種生命的典範,一是自助,二是助人,三是求助,四是擔當。他一直努力幫助自己,沒有因為遇到困難或打擊,就放任自己一厥不振,也不推諉錯不在已而躲入情緒之中,更沒有因為再三的挫敗而怨天尤人。阿里的第一種生命力,就是:自助的能力。阿里的第二種生命力,就是:助人的能力。「你需要園丁嗎?」,阿里幫爸爸打開僵局。垂了頭領著妹妹回家的阿里,知道父親瞎了眼的小妹,比莎拉更需要那雙鞋。就算如此困厄的處境,阿里還是願意—助人。阿里發現賽跑的奬品是鞋子時,他更能誠懇的向體育老師—求助。獲得參賽資格後,他更全力以赴的—為了幫助自己而跑。阿里用第四種生命力貫穿了前三者—擔當的能力。從丟了鞋到賽跑完鞋子破了,阿里承擔每一個生命歷程的結果,從不推託謾駡,從不怨天尤人,從不自暴自棄,從不遷怒懈怠。
四、莎拉
莎拉表現了自助與助人的兩種生命力,尤其是後者。小女孩很勇敢的陪哥哥玩Shoe Game,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她一直沒去向父母投訴。雖然鞋子掉到大水溝時,她不懂得求助,只會坐地哭泣。但是,她找到鞋子時能不動聲色,看到對方的家境時能撤手而歸;即使是對方把鞋丟了,她也能在錯愕後保持緘默。這種徹頭徹尾的助人情懷,淋漓盡緻處令人大開眼界而心生敬佩。
片尾,阿里垂手低頭斷羽而歸,證實鞋子又沒著落之際,兩人陷落挫敗與失望的情緒之際,屋子裡傳來妹妹的哭聲,莎拉二話不說扭頭就走—抱孩子去了。這麼小的孩子,不沈溺在當下的情緒,讓自己苦之又苦。一聽到妹妹哭,就立刻去抱妹妹安撫妹妹。助人的莎拉,不就展現「以助人來自助」的方法嗎?放得下自己的苦,而「先」去「解」別人的苦,這種念頭這種行為,正是「助人」這種生命力最優美之處。原來助人,就是自助。為了急於助人解別人的憂,而必需先放下自己不解的愁,這種放下的能力與動力,時刻散發著耀眼的生命之光。
太多的人認為,因為自己很苦,自助都無暇,哪還有空、有心情、有能力去「助人」。許多人會嚷嚷「沒看我在難過啊!哭什麼哭?什麼時候了還管小孩子哭?哭又不會死,哭死算了。」「我好可憐,我好痛苦,為什麼沒人幫我?簡直笑死人,哈!竟然還要我去幫別人?」看看不發一言扭頭就走的莎拉,感慨豈止萬千呢?
五、貴人
誰是誰生命中的貴人呢?怎樣子的人,可以當做別人的貴人呢?莎拉掉了鞋,沿著大水溝追著鞋,卻見鞋子陷在涵洞裡,拾不到鞋子的莎拉只能坐地痛哭。鞋子是流走了,小小莎拉可怎麼回家?怎麼面對阿里呢?這時,莎拉的第一個貴人出現了,只見路人甲問了緣由,順手拿起竹竿一撐,鞋子就滴溜溜的出了涵洞,繼續沿著小溝漂流。小莎拉解決不了的問題,對路人甲而言,卻是小事一椿。不費吹灰之力的貴人,順手一撐就解決了莎拉天大地大的大問題。兩人歡喜欲拾鞋,卻發現水流變得湍急,眼看又追不上了。這時,只見第二個貴人也出現了。只見路人乙隨手一撈,長長的鏟子就撈起「獨一無二的鞋」,每一個觀眾和莎拉驚嚇的心跳,就被路人乙「隨手」解決了。就好比千鈞之力無法搬動的巨石,眼睜睜的被人以巧勁撥開般。霎時間,沒法子置信的感覺,湧上心頭。
怎樣子才能當貴人呢?要很熟?很有才幹?很有愛心?或自己沒有痛苦?都不是,那兩個不認識的路人甲、路人乙,就是莎拉的貴人。就像片尾時,莎拉轉身去當妹妹的貴人一樣,老師是阿里的貴人,教練也是阿里的貴人,爸爸則是兄妹兩人的貴人。這部片子的主題就是貴人。如果你幫助了自己,你就是自己的貴人。如果你幫了別人,幫別人心想事成離苦得樂,你就是別人的貴人。只要機緣巧合,當別人的貴人,似乎比當自己的貴人還容易呢!水深火熱置身地獄的人,只要貴人一出現,立刻就變成天堂,神吧!地獄變天堂。這部片子的全名應該是「地獄的孩子→天堂的孩子」。
六、地獄與天堂
這部勵志的兒童電影,是喜劇還是悲劇呢?對阿里兄妹兩人而言,是地獄還是天堂呢?悲還是喜呢?十次音樂響起,引領十次困境的突破與新生的喜悅,觀眾隨著十個漂亮的橋段,一起歡喜一起驚呼一起愁苦。可是,歸根究底,這兄妹兩人,從片首按了START進入Shoe Game,到最後賽跑結束,沒得到新鞋,反而跑爛了舊鞋。眼看著Game Over的字幕跳了出來,明天,二人,都沒鞋穿了。今天,今天截止,換來換去…跑來跑去…,一切的努力都是一場空,一切的努力都只剩泡沫幻影。就像圓圓的大水池,一切都是空的,明天,一切幻滅。阿里窮盡一生之力,孤注一擲的努力,全力以赴的努力,結局竟然只是破滅—沒了新鞋、破了舊鞋、破了傷了這雙腳、破了傷了妹妹的心。雙腳緩緩入水,對跌坐水池的阿里而言,漫長的努力,竟然還是以悲劇收場,明天怎麼辦?那個水池就是地獄,阿里,就是地獄的孩子。
像這樣子,二個孩子窮盡一切努力,不但無法挽救,而且愈來愈來可怕的人間煉獄,如何變成天堂呢?鏡頭的遠方,門外,爸爸已買了兩隻新鞋回來。這個爸爸,知道Shoe Game的爸爸,靜默不出一聲責罵的爸爸,允許孩子有努力空間的爸爸,只要有錢就立刻說「先幫莎拉買雙鞋」的爸爸。觀眾很清楚,等下子莎拉就會歡喜驚叫,等下子阿里進了屋子也會高興地流下淚來。丟了鞋,生命變成了煉獄;有了鞋,地獄立刻變成天堂。面對這兩隻新鞋,苦難的一生突然消失,跑第三名的堅持也突然變得沒有意義,不知如何以對的明天竟然變得快樂歡喜,他們變成了「天堂的孩子」。
阿里很清楚,他創造了地獄,父親創造了天堂。置身天堂的孩子,大部分的天堂都是父母給的,而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得來的。大部分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天堂,可是阿里和莎拉一定會珍惜,而且心懷感謝,感謝創造天堂的父親。事實上,在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裏,有些地獄是自己造的,有些天堂是別人給的。雖然,有些人喜歡送自己或別人地獄,有些人喜歡送自己或別人天堂。人生最難得的體悟卻是,一、地獄不見得都是別人害的。二、天堂也可以是別人給的。三、費盡力氣可能得到地獄。四、不費力氣也可能得到天堂。五、地獄和天堂可以變來變去。六、改變可能來自「自助」,可能來自「助人」,也可能來自「求助」。七、改變可能秏盡心力,也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八、置身地獄也可以展露眾多優美德性,像天使般惹人憐愛;置身天堂卻可能像個魔鬼,當然也可能會是天使。
七、天堂或地獄的孩子
遇到困境的時侯,有些人不幫自己的忙,卻自暴自棄自己折磨自己,或怨天尤人或意志消沈,而創造了自己的地獄,成為地獄之子還永世不願回頭。有些人會努力幫助自己,但當所有的努力都於事無補,且努力的結果竟然創造了自己的煉獄之時,挫敗的心就會產生下列四種不健康的心理歷程。
(一)我用盡一切努力還解決不了的事情,任何人也都無法解決,任何人都幫不了我的忙,沒有人有能力幫我忙,所以,又何必向人求助呢?
(二)我耗盡這麼多心力都無法解決的事,別人怎麼可能願意秏費這麼多的心力來幫我忙呢?沒人願意幫這麼大的忙?所以,又何必向人求助呢?
(三)這件事牽扯那麼多私密的感情,那麼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那麼多不堪不奈的言語和思緒,叫我怎麼向人求助呢?用哪張臉來向人求助呢?別人知道了,不會發笑,不會看輕,不會轉述,不會……嗎?所以又何必向人求助呢?
(四)既然我拼死也解決不了,也沒人救得了我,那我只有「死路一條」了。只有死,才能一了百了。只要死,一切就結束了。只要死,只有死,死……。
不懂得自助的人,有可能發展出一塊人工晶片:死了算了。懂得自助,努力自助,卻挫敗無力再戰的人,也有可能發展出那一塊人工晶片:死了算了。前述的三種心理歷程,在千迴百轉之後,有可能發展出不同的身心症狀。若再遇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任何微不足道的刺激,都可能變成「撞針事件」,直接啟開第四個心理歷程—死亡晶片:死了算了。
二十世紀最後十到二十年之間的人類文化裡,死亡晶片泛文化的存在每一個「成人」的腦海之中。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在那最後的十至二十年之前的人類,孩子的世界不同於成人的世界,兩個世界是分別隔離。所有的燒殺擄掠、刀光劍影、兇殘暴戾、性慾情色……都只存在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永遠是童話世界,充滿了幸福、美麗的音樂和花朵。
可是,從二十世紀最後一到二十年起一直到現在,不但兩個世界已經混在一起,童話世界更逐步凋零。以前的人類,提供兒童一個保護性的文化環境。心智體能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可以「單純」的用「玩」的方式,「玩」生活的每一個人事物。但是,當代的兒童,由於電視機大量的多元傳播,從小就被逼著走入血腥的成人世界。孩子的身心孱弱,可是「知識的自立體」卻相對的過度成熟。兒童的生活作息仍然單純,心思意念卻已複雜離奇。
當代的兒童,知道成人世界的每一件事,並把它套入童話世界裡Try。一個個童話世界的國度裡,竟然玩著一齣齣成人世界的Game。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就會談戀愛;他說他談戀愛了,她說她好想他,他說她不知道,她說他不理她、、、。他說他不需要朋友,她說她的朋友不理她,他說她要我不要理他,她說她被人誤會,他說他要找每個人的麻煩……。當「死亡晶片」不是經歷漫長生活琢磨,而是以「知識」的型式直接崁進孩子的腦海裡。當孩子把他生活裡的每一個挫敗的刺激,都聯結到「死了算了」的行為反應時。我們慌了亂了。成人要遇到天大的事天大的挫敗,才會啟動自殺晶片。兒童卻提取生活中,任一細微小事的不甘、不願、不順與不奈,而逕自啟動死亡晶片。
當代兒童,承受成人世界的巨大壓力,承受死亡晶片的恣意肆虐。當代兒童似乎置身物質的天堂,卻置身心靈的地獄。誰來拯救當代與下一個當代的兒童呢?
八、自助、助人與求助
以前,我們一直習於教導孩子:自助與助人。現在,我們必需教導孩子:自助助人與求助。生活在當代的人,當該努力幫助自己。但努力幫助自己的人,不一定幫得了自己。有許多人,真的沒有能力幫助自己,真的愈幫愈忙愈幫愈不可收拾。所以,自己幫助不了自己時,該怎麼辦呢?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呢?怨懟沈江或跳樓上吊呢?都不是。發現想盡辦法都幫不了自己時,要立刻向別人求助。向誰求助呢?向家人、親屬、同學、朋友,以及專業的諮商或心理治療機構求助。阿里和莎拉的例子,活生生的告訴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別人(貴人)可能隨手就能幫你解決。
助人當然好,助人是自助的另一種方法。自己幫不了自己時,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也可以轉身先去助人。助人卻也可能助不了人,可能愈助愈糟糕,愈幫愈沒命。所以,幫不了別人時,該怎麼辦呢?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呢?羞愧潛逃或萎頓焦慮呢?都不是。發現想盡辦法都幫不了別人時,要立刻向別人求助。自己幫不了的人或事,搞不好別人一下子就能搞定。阿里和莎拉的貴人們,不都是活生生的見證嗎?
九、喜劇或悲劇
對孩子而言,真的是悲劇。兩個兄妹努力自助與助人的結果,就是愈來愈糟,愈來愈不可收拾。可是悲劇並不可怕,因為悲劇中逼出了兄妹兩人優美的德行,淬煉他們成為有情有愛的勇者。漫長的悲劇,最後以喜劇收場。貴人不斷的出現,爸爸把大悲劇「變成」了大喜劇。阿里和莎拉才一轉身,就變成無比幸福的孩子。因為有貴人相助,費盡力氣得不到的,想要得到的,自己跑來了。不想要的,怎樣子都逃不掉的,自然就消失了。優美的音樂聲中,那個圓圓的大水池,用天底下最棒的父母,迎接每一個阿里和莎拉—天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