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03, 2006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富也要〝窮〞孩子!!

為人父母的,總是希望找出好的方法或好的觀念可以教育下一代,
我老公看我經常教的臉紅脖子粗的,遂引用孔子的話對我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孩子是否有好造化,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以免破壞親子間的關係~~
下面有兩篇文章,不知作者是誰,觀念有相似之處,發人省思!!
所以私自轉貼在此,供有興趣的父母親參考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
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
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裡生下了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
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
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
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
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
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
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
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
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
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
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
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
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
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裡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
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
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
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
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
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
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
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
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
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
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
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
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裡,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
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
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
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
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
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
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
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
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
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
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
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
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
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
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
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
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
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
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
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
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
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
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
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
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
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
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
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儘管老大很會賺
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
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
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
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
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
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
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
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
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
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
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
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
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
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

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
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
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

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
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
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
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
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
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
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
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

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

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
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


再富也要〝窮〞孩子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及〝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似乎應修
正為再富也要〝窮〞孩子!這就是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前些天,見一父親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
給他,最後父親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
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
尺,父親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

由上例,請務必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
再富也要窮孩子。再由以下,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信,更
可深感無論如何再富也要窮孩子的理念得貫徹始終。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
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理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
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
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
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
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
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
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
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
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
就是你 - - 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
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難以兩全其美

華人皆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
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
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
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
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
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
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裡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
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
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
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
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
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
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
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
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
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
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
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里護在
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
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
們已不能參與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