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9, 2009

演講

最近孩子們的學校舉辦校內演講比賽,
老大被推舉出來參加比賽,(雖然他有興趣的是查字典比賽),
比賽前十天拿到十個演講題目,
根據我的想法,要參加比賽,
應該要事先告知和訓練上台要注意哪些事項,
然而他們學校為了"公平"起見,老師們ㄧ律不培訓,
因為怕"家長"說話(為什麼別班老師有訓練他們班的學生,而我們班沒有??),
讓關心的家長自己"訓練"自己的孩子.
他們選擇讓孩子自由發揮,再從中挑出有潛力的孩子,
再加以培訓,然後代表學校出去比賽...
這是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教育.
讓孩子們自由發揮,看起來似乎很棒,
但我卻認為這種思維是老師墮落以及不負責任的表現,
平常會(愛)講話,是一回事,上台演講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少有經過大腦思考的, 而精采的演講往往要經過一修再修...
換句話說,好的演講需要時間蘊釀,
姑且不論,事情的成敗,既然舉辦了這樣的活動,
就應該讓孩子學習從準備演講稿到演講結束的整個過程,
前者學會如何擬稿,如何演講,後者學習不畏場,
同時吸取他人的經驗,藉以補足個人的不足
前後的經驗是不同的,都有必要學習,
然而老師們怕麻煩,竟將這種責任推給家長,
沒有家長幫忙的,任其自生自滅...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環境.

想當年,口試論文的時候,
老師一定會抽出時間,幫我們預演口試,
藉此修改口試要秀的投影片,好讓我們知道口試要拿捏的時間,
以及修改要說的內容,好讓我們展出一個去蕪存菁的演講內容...
大人尚須如此,更何況孩童?!!

轉變

最近老公租了一套漫畫,那就是死亡筆記本,
名字聽起來怪詭異,其實認真探討作者的思想,
不外乎是透過死神和人間界的觀點,述說一個論點:
邪不勝正,即使聰明如夜神月者,亦是如此.
偶而閒聊之中,會聽見孩子發表高見,
或許孩子的想法有些天馬行空,不過有時可以反映潛意識的觀點,
因此藉機糾正錯誤的思維,
除此之外, 老大看了這套漫畫之後,突然想學"真實的"畫畫,
因為他覺得彎彎的畫法過於簡單,
簡言之,彎彎的畫法已無法滿足他對畫畫的感覺和期許
這是好事,因為這將是他在畫畫上的一個轉變....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心得__蔡穎卿老師演講

由於幾位好友的邀約,將我從電腦前抽離出來,暫時離開了一堆數字遊戲,進而參加了一場家長會舉辦的演講。
穎卿老師是「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的作者,那天她身穿著一件綠花白底的洋裝,顯得有點柔弱。剛開始,對於她的聲調,有些不適應,因為她是我遇過的人之中,講話非常非常慢的一個人,慢到可以在兩字之間插上一段話,都不為過,對於我們這種說話頻率很快的人,真是一種耐性的考驗。之後才漸漸習慣這種沒有情緒、沒有高低起伏的說話方式,雖然如此,從她的言談之中,總是可以吸取到一些教養的哲理。
穎卿老師談的觀念,雖然有些是老生常談,看她一付駕輕就熟的樣子,而我執行起來卻是不容易,例如:語言的力量,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溝通,正向語言的激勵效果絕對是遠大於負面語言,然而在生活中,我對自己的親人總是負面語言多於正面語言,孩子的爸曾經對我說:「哪有媽媽和自己的孩子吵架,而且還吵的臉紅脖子粗…」這一環節我做不好,ㄧ旦有些不愉快,就會將情緒掛在臉上,語氣也會變得很差,更別說耐性了,甚至還會遷怒。有時候,發覺自己比孩子還不如,孩子們被我罵了以後,可以很快的轉換心境,和我聊一些事,就像沒發生什麼事一樣,而我卻被那種負面的情緒帶著走,久久不能脫離…
比較慶幸的是孩子們的閱讀習慣被我們帶出來了,從老大兩歲起,我們經常唸一些故事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即使沒有電腦、電視,也能怡然自得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有些父母會羨慕我的孩子可以自行閱讀書籍(甚麼類型都看),其實這樣的習慣沒有深奧的學問,那就是以身作則,長期營造閱讀的環境,孩子們自然就會拿起書本,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美女顏如玉」…
我的街坊鄰居總是搖頭晃腦嘆氣地說:「我的孩子不愛讀書,成天只想著玩電腦、看電視。營造環境更難,因為孩子的爸,沒有電視,全身都不對勁…」,我的親人對我說:「孩子不愛讀書,所以要送她去補習班好好調教,讓她喜愛讀書…」,我的娘家,不是讀書的好環境,雙眼所及的淨是電視,連我們回去都有一種不想讀書的感覺,更何況長期住在那兒的人,這些我無法幫助他們,因為少了父母親的身體力行,孩子們要改變現有的習慣並不容易,除非他們經歷事件的轉折,有貴人的引導,還有,害怕孩子沒有競爭力,而送去補習班學習,我覺得有一點悲哀和無奈…
穎卿老師還有一個特質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創意廚房,她將廚房和親子教育連結在一起。三峽那兒有一家商業餐廳,她就是老闆,今年開辦了親子廚房,吸引了許多家長送孩子到她那兒學廚房的料理和禮節,這聽起來很新奇也很有趣,然而這又隱隱約約地透露出現代人的悲哀…現在的家庭大都是雙薪,父母親少有機會下廚,孩子們很自然地就沒有機會接觸與廚房相關的家事。因此穎卿老師的出現,帶給這群家長希望,ㄧ解家長們的飢渴…
我們的教育環境,總是充滿著一種不安的氛圍,大部分的家長會害怕自己的孩子沒有競爭力,所以經常補這補那,就連才藝的學習也都很功利,少有放慢腳步學著欣賞和培養興趣…我們的人生何其長呀!何必苦苦地追求這短暫的「優勢」呢?我選擇了在家帶孩子,因為我看過太多提不起勁的孩子討厭去安親班;我選擇了讓孩子依自己的興趣選擇才藝,不想學不勉強,因為我相信只要孩子願意,總有一天會主動學習;我選擇了適性學習,而非全能教育,因為我知道要達到全能全才,孩子辛苦,家長也辛苦…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也就以這故事作為結尾吧!
有一位華裔商人,畢業於知名的哈佛大學。有一次到墨西哥度假,坐在岸邊欣賞著風景,當時河裡有位墨西哥男子,垂釣了兩三隻魚兒,之後這墨西哥男子就將這些魚拿到市集去賣,所得的錢就與親人吃喝玩樂,就這樣,日復一日…
華裔商人經過幾日的觀察,決定要給這位男子一些建議,於是他就與男子聊起了自己的身世背景,述說自己的厲害,同時建議這位男子提高效率,多釣一些魚,然後賺更多的錢,有了多餘的錢,就可以買一艘大船,有了大船,就可以捕獲更多的魚,然後賺更多的錢,有了更多的錢,可以開公司、工廠,做更多的食品加工…就這樣錢滾錢,像我現在就可以享受人生…男子聽了之後,就反問華裔商人:「我現在不就是在享受人生了嗎?」~~
THE END

Tuesday, October 06, 2009

不要忘了當初的愛

與孩子們的應對,我常深刻感受古人為什麼要「易子而敎」,因為我們會陷入一種「為孩子好卻造成過度期望」的情境,若事情沒有按照預設的立場發生,彼此的情緒就會down下去,造成兩敗俱傷。(特別是能力越強者, 期望越高)
在生活中,我經常無意識的扮演「老師」的角色,而不是「媽媽」,觀點不合時,我會以「指導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我的想法或作法,偶而還會有些激烈」,換句話說,少了同理心去同理孩子的想法,因此這樣常會造成我與孩子間的衝突,我很不喜歡這種感覺,所以我必須學會裝傻或偷懶,讓孩子能自由地展翅飛翔,因為我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這是我的初衷,我不該忘了,也不能忘……

兒子的為什麼?(1)

兒子的為什麼?(1)
某次上完圍棋課走路回家,汗流滿身的小兒子突發奇問:「為什麼上半身的汗水比下半身多?」我看了他一眼,並輕聲的回答:「哦!這話怎麼說?」小兒子若有所思的回答:「水會向上蒸發,所以上半身汗水較多。」我回曰:「這聽起來還滿有道理的!」在一旁的老大也不甘示弱地想了一下,並說出了另一個想法:「因為上半身器官比較多,需要較多的散熱,所以上半身汗水較多。」這樣的想法似乎更超乎一般的想像……
姑且不論上半身的汗水是否比下半身多,這樣的問體引發他們思考且提出不同的論點,我覺得難能可貴。雖然寫文之中,已修剪過原始的對話,然而他們的觀點已有了科學探討的雛形,我很慶幸有機會聽見孩子們的創見。

Tuesday, September 08, 2009

白河小鎮

下過雨的白河小鎮,沒有清新撲鼻的空氣,反而瀰漫著難以呼吸的豬便味,將我思念已久的賞蓮雅趣打了一個大折扣,不禁自問:「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賞蓮勝地?」,民宿老闆攸攸地說:「上游的養豬人家,趁著下大雨,偷偷排放污水,無法可管!」,言談之中,沒有氣憤只有深深的無奈,此外,他也透露出當地民宿經營的悲情。相較於七股,少了有力人士的推動,白河的觀光顯得寒酸些…
幸好,熱情的老闆趕在天黑前,帶我們去小南海欣賞當地壯觀的「白鷺鷥歸巢」,這才將心中的不悅慢慢地淡化。據老闆所言,傍晚5:30前樹上還不見半隻鳥影,之後,就像定時開關一樣,所有的白鷺鷥啟動了回家按鈕,瞬間天空出現了一群群的鳥兒,或近或遠,慢慢飛向白天離開的樹枝。ㄧ隻隻停佇在樹上,宛如油桐花開放,甚是壯觀,甚是好看,今天再次領會「數大便是美」的景觀,而且所有的白鷺鷥都只停留在南邊(猜猜看唷!),這種井然有序的奇景,隱藏著大自然的奧妙和規律,真是有趣!
下過雨的小南海,地上到處可見蝸牛,走在步道上,儼然形成孩子們的地雷,兩個兒子又是興奮又是害怕,這可是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蝸牛,由於天色已黑,不宜再深入,真是可惜,我想來日找個機會舊地重遊,細細品味小南海的美。
這次下榻的地方就在白河「長奕雅築」,也就是帶我們去看「白鷺鷥歸巢」的老闆所經營的民宿,與七股欖人民宿相比,欖人民宿有獨特的庭園造景,餐廳視野很好,早餐(海鮮稀飯)也不錯吃(但吃不飽),雖然長奕雅築的外觀並未因蓮花而突出亮眼,但價錢、乾淨度和老闆的招呼則略勝一籌。或許是平日,客人不多,兩地的老闆時而見時而不見,或許自由許多,卻也意味著平日慘淡的經營,希望假日會好一些。
老闆約我們隔天清晨五點賞蓮去,只可惜大多數人起不來,於是拒絕了老板的好意。早上梳洗過後,用完餐,等待的空檔,環顧了四週,看見了一地廢棄的蓮蓬,好奇地碰了碰蓮蓬,其實蓮蓬並沒有想像中的堅硬如石,爾後向老闆要了一支蓮蓬,作為紀念,心想還沒認真地賞蓮就要離開白河了,前往烏樹林的路上,忽見「白河蓮香亭」的招牌,沿途索驥,看見了各式各樣的蓮花,孩子們也在此坐上了大王蓮,這是生平第一次真實的感受蓮花的浮力,我還真羨慕孩子們有這樣的機緣呀……

童言童語-交通管制

九月2日是農曆的七月十四日,基隆每年都會在此時進行中元祭放水燈的活動.由於兒子的功課有一項是搜集中元節的資料,而這日因交通管制,不上圍棋課,所以有了空檔,帶孩子去看放水燈.
這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水燈,也不是遊行,而是孩子們看見交通管制後的反應,孩子們遲疑了一下,問我馬路上會不會有車,我們環顧了四周,確定無車子行走於馬路,孩子們竟脫口而出:(哈哈!交通管制,我最大,終於可以正大光明的在馬路上行走....)
當場被他們這些小子純真的話語嚇了一跳>>>這就是我的兒子>>>>

Wednesday, June 17, 2009

我對偏遠學校的解讀

今年有幸接觸偏遠學校的孩子,也很高興在此能盡情發揮「自然」專長的教學,短短的一學期,讓我對偏遠學校的優勢和限制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瓜山是個小校,學生只有36位,目前一般最多12位,最少2位,師生比大於大校大班級,換句話說,每個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師們的關注,除此之外,在資源上,大都可以親自進行一人一套的操作教學,而且課程學習還可隨機調整和應變,在如此優渥的環境,是個非常適合進行森林小學的地方,然而為什麼整體的學習,卻不是特別的突出呢?這問題,就在我觀賞自己孩子的成果展之後,有了新的解讀。
小校固然有大校所沒有的優勢,然而有一好就沒有兩好,這樣的優勢同時也是學習上的限制,首先,偏遠學校的孩子,大多是隔代教養,重視教育的不多,以瓜山為例,每個班級都有免費的國語日報,然而主動看報的人寥寥無幾,只有老師交代或教導時,才會瞧一眼。我曾告訴他們:「你們很幸福,不需花錢就能看到國語日報,而我必須自己花錢才能擁有國語日報。」我的孩子不見得每個版面都會看,但是他們已經養成一個讀報的習慣…而瓜山的孩子呢?擁有寶貴的「礦產」卻棄置著!
其二,ㄧ個班級至多12位小朋友,全校36位,不包含教職員,表示他們接觸到不同背景的想法,最多36位,和一個約有900位學生的學校相比,若只取同年級的150位,大校學生所接觸的文化刺激將近5:1,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拿我兒子的成果展來說,他們三年級展出與戲劇相關的表演,有的是皮影戲、有的是布偶戲、有的舞台劇等等,孩子們親自操作的或許只有其中一種,但是在成果展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透過他人的經驗,了解戲劇的多元性,除此之外,來自不同的背景,激發出的創意和想法遠大於只有36位提供的意見,這就是人數帶來的文化差異,進而衍生出的文化刺激,小校對這樣的活動,大多是望塵莫及的。總而言之,偏遠的孩子,文化的刺激落後於都市的孩子,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如此,偏遠孩子所保有的一顆心是純真的,或許是與大自然為伍吧!與市儈的都市孩子相比,又可愛的許多…我希望在這樣的小校裡,他們懂得覺醒,不要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也不要失去原有的純真。

Wednesday, May 20, 2009

吸管笛






今天「教」學生用吸管吹笛子,做法很簡單,只要將吸管截ㄧ小段,ㄧ端剪成三角形,就可以吹出聲音了,然而問題來了,做很簡單,但吹出聲音就不容易啦!(註:不是一般氣流的聲音,聲音稍高一點)說真的,到今天早上為止,我是那種有想法但吹不出聲音的老師。在課堂上,每個孩子都認真的試吹他們吸管笛,雖然剛開始大家都有挫敗的感覺,但令人訝異的是,他們都不輕易放棄,漸漸地,吹笛聲就開始此起彼落,他們一個個掌握到了技巧,很奇怪的,它就像量子化的東西,ㄧ旦吹成功ㄧ次,吹成功的機會就越來越大,甚至可以開始玩一些把戲。學生還是很厲害的,於是我開始向他們學習吹的技巧,只可惜一節課過去了,我還是不會吹。每個學生領悟的技巧,有些許的差異,然而這種東西,似乎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當然,還是有些同學暫時無法抓到訣竅,因此而感到沮喪,甚至想放棄,此時我都會勸他們不要失望,因為我也一樣!知道這玩意兒久已,但從未認真玩過,今天為了自己,也為了一些學生,於是我就從瓜山回來的路上,ㄧ路吹著自製的吸管笛,試著摸索那種感覺,最後,終於讓我吹出聲音來了!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呀!耶!萬歲!要吹出聲音,首先,要將三角形端壓扁,兩頰不要鼓起,兩嘴閉合,找出適合的角度和位置吹出氣體,此氣流會振動吸管,這樣就可以吹出聲音了。ㄧ旦掌握到這技巧,是不需要太費力,也不會覺得臉紅脖子粗。根據自己吹的經驗分析,ㄧ開始吹出的氣流,若沒有產生振動,那就不會成功,所以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聲音的傳遞,必須透過振動。除了吸管,早期童玩裡,有人利用樹葉或蘆草桿來吹,透過這些玩意兒,陪伴他們度過歡樂的童年。更甚者,厲害的人物,只是一張紙就可以吹出聲音,還有人光是靠自己的嘴巴就能演奏美妙的曲子,我的身邊不乏這樣人物(俊男美女唷!),剛好,藉著這個機會將他們一一找出來播放給大家聽聽。感謝這堂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有機會在聲音的領域裡,再往前跨一步!!

後記:
有時人會將自己標籤化,比如說:我的音感很差,所以常自嘲自己是音痴,因此請求音樂老師試吹紙片幫助我教學,而自己卻未試就已認定自己吹不起來.事隔數年,為了激勵學生能吹出聲音,所以就自掏腰包請吹出紙片聲音的人喝思樂冰,未料,有些孩子試幾下就輕易上手,此時,雖然荷苞在縮水中,然而心中也開始產生疑問:吹紙片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難?回家是否該試一試?
回家後,我真的很認真的試一試......這才發現,這真的不難,是我的心阻礙了這個行動,是我的心讓他變難了,所以在未作任何一件事之前,最起碼要給自己一次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Friday, April 03, 2009

蒸氣船




這艘蒸氣船於2007年6月完成。哈!想紀錄他,卻晚了將近兩年,直到最近給瓜山的小朋友看,才重現江湖。
這款蒸氣船組裝很簡單,一個保麗龍盒、酒精膏及一根軟銅管,如此而已,唯一的麻煩就是銅管不容易買到… 記得武中剛遷校時,偶而會看到工人施工後,所遺留下來的粗銅管,當初看到粗銅管的心情就好像拾獲珍寶一般,非常高興,心想終於可以著手進行期待已久的蒸氣船,然而,好事多磨,撿到的粗銅管不適合做小彎折,會堵住水的進出,只好悵然地擱著…直到有一天,我去台北檢查牙齒,路經承德路,眼角一撇,竟然看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管子,經過詢問之後,原來我要的東西就在這兒,就這樣完成了我的第一艘蒸氣船。酷吧!好好地看一看蒸氣船怎麼行進的?想想看,前進的動力和原因為何?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或許你會做出一個更炫的蒸氣船唷!

Monday, January 05, 2009

置入性行銷

最近大、小兒子先後都拿回了一張問卷「60244電視網路say yes」宣傳單,他們都很積極的要求我填問卷,因為上面標榜著「填問卷,送獎品」,強調可以免費索取一只「智慧顯示型」遙控器,這個遙控器可以設定分級收視、預約上網時間等,如此家長就可以不用擔心孩子上網過久,由於上面還告知指導單位是教育部,所以一時不查,以為是政府要宣導民眾一起保護孩子,不要讓孩子沉迷於網路或電視世界的活動,於是就在他們完成功課之後,就認真寫起問卷來了…
第一份仔細寫問卷但沒仔細看內容(特別是小字的部份),接著寫第二份時,或許是有點疑惑送的獎品,於是開始認真的把小字看一看,發現不得了啦!所謂的獎品只送遙控器一只,至於相關配件如電池、電腦連接線、專屬網路通訊光碟等等共880元要自付……Wow,真是神不知鬼不覺的一種行銷手法呀!
於是我開始想方法說服孩子不要填這問卷,首先:
我問他們:「你們要這遙控器做甚麼?」
他們天真的說:「可以遙控電視呀!」(我看哪是你們被遙控吧!)
接著我說:「我們家沒有電視呀!」
他們繼續回應:「奶奶家有呀!雖然我們家沒有電視,但有網路呀!」
看樣子,他們是很想要這東西…只好搬出「想要還是需要」的問題繼續和他們的物欲搏鬥下去。
我問:「你們真的需要這東西嗎?」
他們不假思索地說:「嗯,沒錯!」
我不死心地問:「這問卷沒出現前,你們會想到這遙控器嗎?」
他們開始支支吾吾…但還是不死心。
我繼續說:「今天就算你得到了遙控器,沒電池也沒作用呀!」
他們說:「我們可以買電池呀!」
我回說:「這電池可能很特別,一般門市可能買不到。」
他們說:「還沒拿到遙控器,你怎麼知道一般電池沒用?」
說真的,到此我已按捺不住勸說的脾氣,開始對他們兩個說教起來:「你們以為商人會平白無故地送東西給你們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三千個贈送品,只要有部分的人買相關的配備錢就賺回來了…」就這樣像連環炮霹靂啪啦說個不停,弄得我氣不平,兒子掉眼淚。雖然他們暫時被我的氣焰壓了下來,但還不能有效地阻止這種「想要」的欲望,廣告對我孩子的影響是如此的大呀!
後來臨睡前,我請身為通訊工程師的老公為孩子說明電視機、數位盒、傳輸線及遙控器之間的關係,讓孩子了解遙控器只是最末端最不重要的東西,,再說故事曉以大義,他們才死了這條心。
這只是一個事件,但類似的事件經常在生活中出現。這讓我想起有一年 × × 海運舉辦的兒童節活動,他們開放典藏館(?),讓兒童有機會參觀和了解船的故事和製作,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闖關遊戲讓兒童更積極的參加,這活動和立意都很好,只可惜他們贈品竟是線上遊戲的試用版。我曾向主辦單位反應,會來參加這種活動的孩子大多是國小生,甚至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孩子們對於贈品的需求其實不大,即使是一張貼紙或糖果或鉛筆也都OK,然而舉辦單位竟然因為廠商贊助,所以順理成章地將線上遊戲試用版當贈品,這意義何在呀!殊不知,這種無形的置入性行銷在主辦單位無知的情況下,已悄然的登入…所以小心別被身邊的宣傳單唬哢過去了,讓我們和孩子學著對事物敏感一點,這樣才不會被包著糖衣的贈品牽著鼻子走,也讓孩子多一些判斷力,不要成為物質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