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4, 2008

尋找黃石音樂

最近開始動工家長會員的網頁,想豐富網頁的內容,於是想到了黃石的音樂...
大學時代買了一捲黃石的夢鄉人,很喜歡聽,前幾年曾想買CD回來欣賞,只可惜市面上幾乎不見他的作品.
如今,為了網頁,索性在網路上搜尋看看,未料,竟看見一則2002的舊報導,讀來令人唏噓...

附錄~ 有關黃石的報導(轉載於凡人居)

八千里路雲和月作曲家黃石 屈身大廈管理員  

中時電子報 2002年10月16日 修淑芬/台北專訪、許若薇/台北報導 

《八千里路雲和月》、《夢唐山》、《與你相逢在海上》,電視劇《紅樓夢》、《楊貴妃》等,在兩岸三地家喻戶曉的樂曲的創作者─黃石,如今為了五斗米折腰,隱身在台北一處管理森嚴的大樓當管理員。

「很多事情都是未預料下發生的」,現年五十六歲的黃石回答。在他樸素衣著、談吐身段之間,透露出一種「正經歷著生命試煉」的學習。

黃石說,「這是暫時性的工作」。黃石的一生充滿傳奇,但成名後的日子,起落非常兩極。曾經他靠接政府、廣告或電視劇的零星案子維生,但收入不穩定。後為了生活,他擺過地攤、賣過燒仙草;也曾想去唱片公司,但以他顯赫的音樂資歷,對方請不下手;而到坊間音樂教室應徵,人家要的是「漂亮女老師」;想去學校教書,沒文憑、非學術他「實在也不知道如何教起」。

黃石有一個座右銘:「我是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翻開他的人生史,傳奇又顛沛。他出生於新加坡,六歲隨母回中國,十八歲那年遭文革批鬥,被歸類為黑五類,下放種田兩年被迫中斷教育。

除了幼時學過一年琴,黃石的音樂才華全靠自力救濟。文革期間沒法上學,剛好村內有一位精神異常的跛腳老婦是音樂天才,她出身廈門望族,年輕時曾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習樂,但這婦人瘋言瘋語、隨地便溺,人人避之惟恐不及,黃石卻每天有空就往她家跑,想盡各種辦法來吸引老嫗「教音樂」。

廿八歲那年輾轉到了香港,唯一的專長難有發展機會,於是黃石到碼頭當送貨工人、到舊書店幫人收購舊貨,當時利用工作之便,黃石收了一整個房子的舊唱片。他大量聽歌劇、戲曲、民俗、西洋古典及流行樂,打下日後多元題材的創作能力。

卅七歲那年,黃石決定到台灣發展。黃石說,那時候窮得沒錢買鋼琴,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一家鋼琴店,忍不住跑到店裡假裝要買鋼琴,從此便養成總是找理由去「看」鋼琴,順便趁機練琴藝的習慣,後來老闆被他感動了,從此請他教授鋼琴,黃石才得以在音樂領域開始發跡。

細數過去的成就,黃石拿過金鼎獎、金鐘獎;音樂專輯《夢唐山》締造了八萬張的佳績,《夢鄉》讓大陸老兵掉淚思鄉;電視劇《紅樓夢》配樂,大陸紅學專家稱讚「比大陸作曲家更『道地』」;為新聞局量身打造的紀錄片配樂《天水人間》、《台灣四季情》榮獲休士頓影展白金獎、哥倫比亞影展銀牌獎,且曾受邀到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演出。

低潮了十年,黃石難過「在台灣,獨立文化人要懂得『自生自滅』的道理」,「我幫政府做了多少可說或不可說的事」,看著自己現在的處境,他懸淚忍不住想問「那麼政府又為我做了些什麼?」

黃石的起起落落,點出了文化創作者的現實無奈,突顯台灣社會就業機會的結構性問題。記得開始當大廈管理員的前一個晚上,他痛哭了一晚,第二天逼自己「學習怎麼對人哈腰敬禮」,他說「上帝都能為門徒洗腳了,如今我為了五斗米折腰,不偷不搶,怎能不更謙卑呢?」

黃石檢討,自己不擅長毛遂自薦,也不是生意人,這是他的致命點。現在的他,每天單調的重複十二小時的工作,每當值大夜班時,他總習慣獨自播放著古典樂曲,住戶說「他是最有氣質的大廈管理員」,但其實他仍有難以割捨的創作慾望,他說他最害怕失去創作所需的純粹心靈。

所以香港太陽報也發表評論表示,「不要以為這是英雄淪落江湖,黃石對現時的境遇仍泰然處之,絲毫沒有頹喪的情緒。值得一提的是,黃石的一生傳奇且顛沛,他的經歷與香港還有一段不解之緣,二十八歲那年他輾轉到了香港,唯一的專長難有發展機會,於是黃石到碼頭當送貨工人、到舊書店幫人收購舊貨,其後到台灣發展生活遭際兩極,但黃石對當下的態度平靜,這種能伸能屈、我將再起的精神,值得港人學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