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廣播聽見了幾則小故事,令人省思:
【故事一】
梅書迎有兩個表弟,一位住在台灣,另一位住在美國。有一天這兩個表弟一起下棋,當美國表弟輸了,他就很大方地對台灣表弟說:「你好聰明呀!」。輪到台灣表弟輸了,他很氣憤地說:「我是不小心下錯了那一步棋…」
【故事二】
艾讚媄有位表現很好的同學,看了她的作品之後,對她說:「真是太棒了!」…,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其他同學也邀請他來看自己的作品,當艾讚媄一看到同學的作品時,瞬間傻眼,話說不出口,頓時心裡浮現的是一種壓力,想到的是還沒完成的作品…讚美的話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我們喜歡接受別人的掌聲或讚美,但有時總會忘了給予他人讚美,這是我們東方人慣有的模式。記得有一次我和A同事去看望B同事的寶貝,A同事不斷地以喜悅的口吻對小嬰兒說:「你好可愛唷!你好漂亮唷!你好帥唷!…」,而我卻木訥地像個木頭人,一句讚美的話好像哽在喉嚨一般,無法順暢地說出來,當下驚覺自己的行為模式竟是如此不可愛…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過度的讚美,很可能讓孩子變成驕傲自大,適度地讚美和批評,可以讓孩子有自信及成長的空間,然而這拿捏卻常因我們看到的缺點而變調,雖然我會讚美孩子,但似乎批評多於讚美,所以哥哥有時也會毫不客氣的數落弟弟,從他數落的每一句話語,彷彿看見我對他的樣子,很不幸的是,因為這樣他又再度被我罵,因此常常有惡性循環的現象…
要避開這種惡性循環,我要學會不再用罵的或威脅的方式去要求我的孩子,因為透過身教他們也學到了這種方式,我必須學著檢查自己的狀態,學著抽離非理性的情緒,和孩子做適度的溝通,唯有自己改變,才有轉變的生機。我知道這不容易,但我願意試著去做。
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