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搬家之後,發現所搬運的東西,只有三分之一是生活中常使用的,其餘的三分之二卻是堆在某角落數(十)年養灰塵…」,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呢?以我個人為例,有時候我會心血來潮作某件事,例如瘋狂地作蛋糕,瘋狂到幾乎一兩天就做一個蛋糕(一個家庭哪能天天吃蛋糕啊!),因此當時看上某些烘焙用具,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來,準備好好地做一做,結果呢?經過了數年,烘焙的心稍稍平靜了下來,然而有些用具至今卻一直擺在冷宮裡,靜靜地等著我偶而把它想起,偶而把它呼喚出來…
同樣地,環顧自己的住家,在空間上使用最徹底的當屬客廳,我們家的客廳多功能,可兼書房兼餐廳兼遊戲區兼客房,只要時間一到,它就可搖身一變,提供基本的服務,說真的,有時我會因這種高效率的使用而暗自竊喜。至於其他的房間比較乏善可陳,大多只提供一兩種的功能—睡覺、晒衣場、儲藏室、工作室,變動性較小,很奇妙的是變動性越小的房間,提供的功能相對也就少很多,換句話說,不到三分之一的空間才是我們最常活動的地方。
前陣子,看了兩部蒙古片,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生活在蒙古包裡。看著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到食物就是羊肉、羊奶、奶酪、麵餅,幾乎是就地取材。蒙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重心大概就是牧羊,牧羊時徜徉於大自然,等到晚霞披衣裳時,再回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蒙古包,最後隨季節遷移時,還很恭敬地謝謝天與地給他們一個安全無憂的地方,這種無慾且不受現代科技污染的生活,不斷在我腦海裡出現。但是我所見的蒙古,還能保有它的單純有多久?
相對地,台灣真的物產豐富,幸福很多,可是因為我們的想要,許多集團不斷地開發山林,就像愚公移山一樣,剷平一座座的山(如上圖),只因為我們想要更多…在台灣,我們很多人極力想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展現了生物的本能),家愈大愈好,建物符不符合標準(還有旅館蓋在河床旁,甚至不打地基????),外面的道路有沒有人性的規劃不重要,舉例來說,很多建商把房子蓋到緊鄰馬路,沒有人行道,即使有走廊,店家也拚命地將生財工具放在走廊上,甚至築起兩道牆,走路只好與車搶道,雖然回到家有個很大舒適的環境,但是除了住家之外,我們也會外出購物、散步、郊遊等等,如果我們能悠閒不緊張地走在路上,那麼擁有的空間何止一棟房子,我們的活動空間何止三分之一!!
我很喜歡紐西蘭的環境(如下圖),一棟房子周圍是花園,再出去就是人行道,最後才是車道,有人說這是人間最後的淨土,然而,人的貪婪是否就此打住?淨土是否還是淨土?它能抵擋經濟壓力的衝擊嗎?…嗯,不論世界如何變動,我要試著學習珍惜人生當下的美好,試著降低不必要的慾望,試著和大自然共存...因為我希望後代子孫不要活的太辛苦.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三分之一的生活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