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九日又去上了一堂親子教育課,這次是第三次,剛好是課程進行到一半的時間。
每次去每次都有收穫,這次更是笑了半堂課,然而笑中卻隱藏了些許的眼淚。這次的主題環繞在「同理心」的概念和技巧。老師分享了他教養孩子的案例,同學則毫無修飾地演出了真實生活版的媽媽,從他們的言談和對話中,彷彿看到了自己對待孩子的片段,我就是那媽媽呀…
我有嚴重的時間焦慮症,孩子上學前的用餐時間如果超過七點三十五分,我的情緒會自動切換到不耐煩和催促,如果超過七點四十分就會緊張,甚至開始叨叨唸,若超過七點四十五分,絕對破口大罵,這樣的早餐生活幾乎常常發生(上學日約二百日),弄得我們心情很不舒服,而這所有的情緒皆緣於兩個觀念,希望他們吃的好以及不要做經常遲到的孩子。
放學後,約兩點左右接回,我都會讓孩子輕鬆到兩點半,才要求他們開始寫功課,有時他們表現的可圈可點,然而有時他們也會摸魚到三點,才慢慢地開始寫,我知道自己看他們寫功課,會因「完美主義」而破壞了寫作業的氣氛,所以我都等他們寫好才檢查,然而有些事總是事與願違,因為我的腦海裡又設定了一個完美的時鐘,例如我希望他們能在四點前寫好功課,檢查功課約到四點半,接下來到五點半,希望能透過一些活動讓他們學點東西,最後就是我開心地去煮飯,他們開心地玩自己想玩的東西。所以如果超過五點半還在檢查功課,我的壞情緒又會開始拉警報-叭叭叭,可想而知,又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問題又出在哪呢!?因為我希望六點後盡量不處理課務,二來用餐結束時間不要超過八點,三睡覺時間不超過十點,這樣的時間表就像個金箍咒將我緊緊的拴住,生活中總是穿插著責罵聲,我一次次地吶喊,我不要過這樣的生活,當初辭去薪水優渥的工作,是要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是要彌補當年父母親忙於工作沒陪孩子的缺憾,而我卻總是離那目標有一段距離。這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壓力帶來的情緒又沒辦法妥善處理,於是我又開始上親子教育課。
我上過幾次心理教育的課,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那兒,然而前幾次都是希望藉由上課學到的方法,去改變我的孩子我的家人,當然,得到是一次次的挫折。我遇到的講師都很能帶動氣氛,不過有的會讓人覺得說理大於實踐,這一次,卻不同,我感覺得到這位老師(賴聖洋)曾經經歷親子教育的掙扎,他一再強調孩子就是孩子,少了孩子的天真就不是孩子,另外,孩子雖然是孩子,但他們的度量卻是相當的大,容忍父母對他們的責罵卻又能寬容地原諒父母。再者,我們的角色是協助和接納孩子,當孩子的避風港,讓他們有力量再出發的地方,和孩子站在同一邊協助他,讓他自己去完成自己的成功,而不是站在權威者的角度要求和指揮孩子照我們預設的遠景或現成的環境去完成事情,唯有以關愛(不是溺愛)為基礎,孩子才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找到自己的出路。這是我第一次深深地覺得要改變現況,就是改變自己!要自己金蟬脫殼,如毛毛蟲羽化成蝴蝶般的美麗,放空執著的價值觀好難!好痛苦!也掉了好幾次眼淚。
Friday, May 30,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