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書總是會遇到幾個窩心可愛的孩子
下面這首詩是武中207班送我書時有感而發的
或許不流暢 或許有些怪異 但這首詩卻是因他們而起的
你我相遇在歐幾里得的平面上
你用充滿活力的青春舞出一條線
而我用單調的粉筆繪出另一條線
就這樣 在歐幾里得的平面上
兩線交會於一點
遠看 一個重力場中的點
近看 是你 是我 交織出來的點
這個點延伸成線 擴展成面
舞出你我交會的時空
這個點是原子
是無數個密密麻麻的原子
跳躍在黑板上
透過凡得瓦力將我們連結在教室裡
若緊若鬆
看似關聯卻又平常
這個點是力的作用點 是開端
是獲得前人遺產的入口
我知道你害怕 你拒絕
但前人試圖藉著我的手 我的口
將他們的遺產以精簡的方程式送給你
就在新校舍的教室裡
這個很歐幾里得的時空裡
我笨拙的很 深怕前人的精華
無法圓滿的宅急配
我曾為方程式感動過
也能欣賞享受前人的智慧結晶
希望你能透過我的宅急配
感受我的熱忱 我的服務
進而獲得前人的遺產
就在這個新校舍的教室裡
一個點線面合成的歐幾里得的空間裡
Tuesday, June 27, 2006
Wednesday, June 21, 2006
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這是一部電影,一部值得深思的影片, 網路上有很多相關討論的文章,
而我要說的是他們窮的有尊嚴,窮的有規矩, 這種行為的流露與規範,
在台灣已少見,台灣孩子大多養尊處優,失去該有的規矩和志氣...
下面這文章我覺得剖析的很好,所以將其文章轉貼於此:
而我要說的是他們窮的有尊嚴,窮的有規矩, 這種行為的流露與規範,
在台灣已少見,台灣孩子大多養尊處優,失去該有的規矩和志氣...
下面這文章我覺得剖析的很好,所以將其文章轉貼於此:
天 堂 的 孩 子
文:林昆輝
一、楔子
鏡頭從圓圓的大水池開始,也於圓圓的大水池結束。圓圓的水池一直出現在觀眾面前,直到阿里把受傷的雙腳泡入水池裡,我們才看到水池裡還有游動的金魚。阿里的兩隻腳好似丟下水池的食物,金色的魚、成群的金魚,在音樂聲中簇湧而來。隨著鏡頭從水底出來,拉到空中鳥瞰而下,音樂愈來愈大聲,全片的起伏情結也迅速在觀眾腦海中飛馳。那個圓圓的大水池就是天堂的暗喻嗎?那個圓圓的大水池,是:圓滿,還是:虛無?天堂的孩子?這兩個孩子真的快樂嗎?真的置身於天堂嗎?天堂何在?這兩個兄妹,為自己建構了天堂嗎?全片感人肺腑,又喜又悲又驚又急,到底這是喜劇還是悲劇呢?
二、鞋子
自從丟了鞋子以後,腦子裏想的都是鞋子,電視上、操場上,天啊!統統是鞋子。如此貧窮的家庭,丟了鞋是大事,兩個孩子把這事當成天大地大的超級大事。如何找鞋?如何共渡難關?變成生活裡唯一的重心。俯視的鏡頭,帶著觀眾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兩兄妹在窄巷裏、在雨水裡,奔跑、換鞋、奔跑、換鞋、奔跑、換鞋……。耽心自己遲到,耽心對方遲到;考試必需早退,上課必需晚到……。ㄆㄧㄆㄧㄆㄚㄆㄚ的跑步聲,在巷道裡迴響;觀眾心裡明白,兩個孩子困住了,困在自己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中,困在漸漸逼入「徒勞無功」的死巷弄裡。我們都很明白,耗盡一切努力後,困局中只再加進一點點變數,困局中的人就瓦解了。如果,如果沒有人幫莎拉撈出水溝裡的鞋?如果,老師沒有幫遲到的阿里求情?如果,教練沒破例,讓阿里參賽?如果,鞋破後,阿里的爸爸沒買鞋回來?明天?每個明天都將如何的淒慘呵!
在你的生命裡是否掉過這樣的一雙鞋?鞋子有找回來嗎?自己找回來的?還是別人幫忙找到的?還是用新鞋換了舊鞋的失落呢?阿里和莎拉為鞋所困,我們也曾為某個人事物而困住自己。只要困住了,我們就會掉在那個井裡,日思夜夢口語喃喃。好像整個世界就只剩這一回事,解決事情也只剩一個方法,窄化的思想,徧執的行為,串起一個個愁苦和失望。盲目的忍耐,無數的抗爭和暫時的補救行為,都將秏盡燈油膏脂,讓一個人下沈至更深的深井地洞,而後為了一顆沙粒或水滴而自裁。
掉了這鞋,才知道這鞋有多重要。為了找鞋,方知別人腳上穿了什麼鞋。整個操場上,儘是各式各樣的鞋在走動、站立、跑和跳。莎拉從沒在操場上看過這麼多鞋,失鞋、洗鞋、晾鞋、換鞋、找鞋、讓鞋、換鞋、掉鞋、撈鞋、濕鞋、破鞋……,阿里和莎拉的人生就只圍繞著鞋打轉。許多人的人生,不也都是陷落在不同的鞋子裡,困苦終生而不可自拔嗎?許多人都會咤異,就只這麼微小的」一雙鞋」,竟然困我一生,毀我一世?許多人更是不解?那樣優異的人生,竟會因為不起眼的「那鞋」,而毀於一旦?就像阿里,只是把莎拉的鞋放在身旁,卻怎知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呢?我們常想「不丟鞋,不就都沒事嗎?」,那麼,一切都是阿里的錯?拾荒老人的錯?還是窮爸爸的錯?
三、阿里
原本以為,伊朗只有柯梅尼。看了影片才知道,伊朗還有阿里!如果,伊朗的孩子都像阿里?哇!那會是怎樣一個國家呢?掉了鞋之後,體恤父親,而不願父母知道的心思,就在說服妹妹的談判過程中,阿里按下了START開關,開啟了「Shoe Game」。阿里的人格、機智、毅力、愛心與行動力,都在進入Shoe Game之後展露無遺。每個觀眾都讚嘆阿里,因為阿里面對困局時,他表現的勇氣—負責任的勇氣、努力克服困境的勇氣、盡力爭取機會的勇氣、悲憫天人的勇氣、全力以赴的勇氣、尤其是承擔一切後果的勇氣。
阿里成就了四種生命的典範,一是自助,二是助人,三是求助,四是擔當。他一直努力幫助自己,沒有因為遇到困難或打擊,就放任自己一厥不振,也不推諉錯不在已而躲入情緒之中,更沒有因為再三的挫敗而怨天尤人。阿里的第一種生命力,就是:自助的能力。阿里的第二種生命力,就是:助人的能力。「你需要園丁嗎?」,阿里幫爸爸打開僵局。垂了頭領著妹妹回家的阿里,知道父親瞎了眼的小妹,比莎拉更需要那雙鞋。就算如此困厄的處境,阿里還是願意—助人。阿里發現賽跑的奬品是鞋子時,他更能誠懇的向體育老師—求助。獲得參賽資格後,他更全力以赴的—為了幫助自己而跑。阿里用第四種生命力貫穿了前三者—擔當的能力。從丟了鞋到賽跑完鞋子破了,阿里承擔每一個生命歷程的結果,從不推託謾駡,從不怨天尤人,從不自暴自棄,從不遷怒懈怠。
四、莎拉
莎拉表現了自助與助人的兩種生命力,尤其是後者。小女孩很勇敢的陪哥哥玩Shoe Game,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她一直沒去向父母投訴。雖然鞋子掉到大水溝時,她不懂得求助,只會坐地哭泣。但是,她找到鞋子時能不動聲色,看到對方的家境時能撤手而歸;即使是對方把鞋丟了,她也能在錯愕後保持緘默。這種徹頭徹尾的助人情懷,淋漓盡緻處令人大開眼界而心生敬佩。
片尾,阿里垂手低頭斷羽而歸,證實鞋子又沒著落之際,兩人陷落挫敗與失望的情緒之際,屋子裡傳來妹妹的哭聲,莎拉二話不說扭頭就走—抱孩子去了。這麼小的孩子,不沈溺在當下的情緒,讓自己苦之又苦。一聽到妹妹哭,就立刻去抱妹妹安撫妹妹。助人的莎拉,不就展現「以助人來自助」的方法嗎?放得下自己的苦,而「先」去「解」別人的苦,這種念頭這種行為,正是「助人」這種生命力最優美之處。原來助人,就是自助。為了急於助人解別人的憂,而必需先放下自己不解的愁,這種放下的能力與動力,時刻散發著耀眼的生命之光。
太多的人認為,因為自己很苦,自助都無暇,哪還有空、有心情、有能力去「助人」。許多人會嚷嚷「沒看我在難過啊!哭什麼哭?什麼時候了還管小孩子哭?哭又不會死,哭死算了。」「我好可憐,我好痛苦,為什麼沒人幫我?簡直笑死人,哈!竟然還要我去幫別人?」看看不發一言扭頭就走的莎拉,感慨豈止萬千呢?
五、貴人
誰是誰生命中的貴人呢?怎樣子的人,可以當做別人的貴人呢?莎拉掉了鞋,沿著大水溝追著鞋,卻見鞋子陷在涵洞裡,拾不到鞋子的莎拉只能坐地痛哭。鞋子是流走了,小小莎拉可怎麼回家?怎麼面對阿里呢?這時,莎拉的第一個貴人出現了,只見路人甲問了緣由,順手拿起竹竿一撐,鞋子就滴溜溜的出了涵洞,繼續沿著小溝漂流。小莎拉解決不了的問題,對路人甲而言,卻是小事一椿。不費吹灰之力的貴人,順手一撐就解決了莎拉天大地大的大問題。兩人歡喜欲拾鞋,卻發現水流變得湍急,眼看又追不上了。這時,只見第二個貴人也出現了。只見路人乙隨手一撈,長長的鏟子就撈起「獨一無二的鞋」,每一個觀眾和莎拉驚嚇的心跳,就被路人乙「隨手」解決了。就好比千鈞之力無法搬動的巨石,眼睜睜的被人以巧勁撥開般。霎時間,沒法子置信的感覺,湧上心頭。
怎樣子才能當貴人呢?要很熟?很有才幹?很有愛心?或自己沒有痛苦?都不是,那兩個不認識的路人甲、路人乙,就是莎拉的貴人。就像片尾時,莎拉轉身去當妹妹的貴人一樣,老師是阿里的貴人,教練也是阿里的貴人,爸爸則是兄妹兩人的貴人。這部片子的主題就是貴人。如果你幫助了自己,你就是自己的貴人。如果你幫了別人,幫別人心想事成離苦得樂,你就是別人的貴人。只要機緣巧合,當別人的貴人,似乎比當自己的貴人還容易呢!水深火熱置身地獄的人,只要貴人一出現,立刻就變成天堂,神吧!地獄變天堂。這部片子的全名應該是「地獄的孩子→天堂的孩子」。
六、地獄與天堂
這部勵志的兒童電影,是喜劇還是悲劇呢?對阿里兄妹兩人而言,是地獄還是天堂呢?悲還是喜呢?十次音樂響起,引領十次困境的突破與新生的喜悅,觀眾隨著十個漂亮的橋段,一起歡喜一起驚呼一起愁苦。可是,歸根究底,這兄妹兩人,從片首按了START進入Shoe Game,到最後賽跑結束,沒得到新鞋,反而跑爛了舊鞋。眼看著Game Over的字幕跳了出來,明天,二人,都沒鞋穿了。今天,今天截止,換來換去…跑來跑去…,一切的努力都是一場空,一切的努力都只剩泡沫幻影。就像圓圓的大水池,一切都是空的,明天,一切幻滅。阿里窮盡一生之力,孤注一擲的努力,全力以赴的努力,結局竟然只是破滅—沒了新鞋、破了舊鞋、破了傷了這雙腳、破了傷了妹妹的心。雙腳緩緩入水,對跌坐水池的阿里而言,漫長的努力,竟然還是以悲劇收場,明天怎麼辦?那個水池就是地獄,阿里,就是地獄的孩子。
像這樣子,二個孩子窮盡一切努力,不但無法挽救,而且愈來愈來可怕的人間煉獄,如何變成天堂呢?鏡頭的遠方,門外,爸爸已買了兩隻新鞋回來。這個爸爸,知道Shoe Game的爸爸,靜默不出一聲責罵的爸爸,允許孩子有努力空間的爸爸,只要有錢就立刻說「先幫莎拉買雙鞋」的爸爸。觀眾很清楚,等下子莎拉就會歡喜驚叫,等下子阿里進了屋子也會高興地流下淚來。丟了鞋,生命變成了煉獄;有了鞋,地獄立刻變成天堂。面對這兩隻新鞋,苦難的一生突然消失,跑第三名的堅持也突然變得沒有意義,不知如何以對的明天竟然變得快樂歡喜,他們變成了「天堂的孩子」。
阿里很清楚,他創造了地獄,父親創造了天堂。置身天堂的孩子,大部分的天堂都是父母給的,而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得來的。大部分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天堂,可是阿里和莎拉一定會珍惜,而且心懷感謝,感謝創造天堂的父親。事實上,在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裏,有些地獄是自己造的,有些天堂是別人給的。雖然,有些人喜歡送自己或別人地獄,有些人喜歡送自己或別人天堂。人生最難得的體悟卻是,一、地獄不見得都是別人害的。二、天堂也可以是別人給的。三、費盡力氣可能得到地獄。四、不費力氣也可能得到天堂。五、地獄和天堂可以變來變去。六、改變可能來自「自助」,可能來自「助人」,也可能來自「求助」。七、改變可能秏盡心力,也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八、置身地獄也可以展露眾多優美德性,像天使般惹人憐愛;置身天堂卻可能像個魔鬼,當然也可能會是天使。
七、天堂或地獄的孩子
遇到困境的時侯,有些人不幫自己的忙,卻自暴自棄自己折磨自己,或怨天尤人或意志消沈,而創造了自己的地獄,成為地獄之子還永世不願回頭。有些人會努力幫助自己,但當所有的努力都於事無補,且努力的結果竟然創造了自己的煉獄之時,挫敗的心就會產生下列四種不健康的心理歷程。
(一)我用盡一切努力還解決不了的事情,任何人也都無法解決,任何人都幫不了我的忙,沒有人有能力幫我忙,所以,又何必向人求助呢?
(二)我耗盡這麼多心力都無法解決的事,別人怎麼可能願意秏費這麼多的心力來幫我忙呢?沒人願意幫這麼大的忙?所以,又何必向人求助呢?
(三)這件事牽扯那麼多私密的感情,那麼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那麼多不堪不奈的言語和思緒,叫我怎麼向人求助呢?用哪張臉來向人求助呢?別人知道了,不會發笑,不會看輕,不會轉述,不會……嗎?所以又何必向人求助呢?
(四)既然我拼死也解決不了,也沒人救得了我,那我只有「死路一條」了。只有死,才能一了百了。只要死,一切就結束了。只要死,只有死,死……。
不懂得自助的人,有可能發展出一塊人工晶片:死了算了。懂得自助,努力自助,卻挫敗無力再戰的人,也有可能發展出那一塊人工晶片:死了算了。前述的三種心理歷程,在千迴百轉之後,有可能發展出不同的身心症狀。若再遇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任何微不足道的刺激,都可能變成「撞針事件」,直接啟開第四個心理歷程—死亡晶片:死了算了。
二十世紀最後十到二十年之間的人類文化裡,死亡晶片泛文化的存在每一個「成人」的腦海之中。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在那最後的十至二十年之前的人類,孩子的世界不同於成人的世界,兩個世界是分別隔離。所有的燒殺擄掠、刀光劍影、兇殘暴戾、性慾情色……都只存在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永遠是童話世界,充滿了幸福、美麗的音樂和花朵。
可是,從二十世紀最後一到二十年起一直到現在,不但兩個世界已經混在一起,童話世界更逐步凋零。以前的人類,提供兒童一個保護性的文化環境。心智體能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可以「單純」的用「玩」的方式,「玩」生活的每一個人事物。但是,當代的兒童,由於電視機大量的多元傳播,從小就被逼著走入血腥的成人世界。孩子的身心孱弱,可是「知識的自立體」卻相對的過度成熟。兒童的生活作息仍然單純,心思意念卻已複雜離奇。
當代的兒童,知道成人世界的每一件事,並把它套入童話世界裡Try。一個個童話世界的國度裡,竟然玩著一齣齣成人世界的Game。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就會談戀愛;他說他談戀愛了,她說她好想他,他說她不知道,她說他不理她、、、。他說他不需要朋友,她說她的朋友不理她,他說她要我不要理他,她說她被人誤會,他說他要找每個人的麻煩……。當「死亡晶片」不是經歷漫長生活琢磨,而是以「知識」的型式直接崁進孩子的腦海裡。當孩子把他生活裡的每一個挫敗的刺激,都聯結到「死了算了」的行為反應時。我們慌了亂了。成人要遇到天大的事天大的挫敗,才會啟動自殺晶片。兒童卻提取生活中,任一細微小事的不甘、不願、不順與不奈,而逕自啟動死亡晶片。
當代兒童,承受成人世界的巨大壓力,承受死亡晶片的恣意肆虐。當代兒童似乎置身物質的天堂,卻置身心靈的地獄。誰來拯救當代與下一個當代的兒童呢?
八、自助、助人與求助
以前,我們一直習於教導孩子:自助與助人。現在,我們必需教導孩子:自助助人與求助。生活在當代的人,當該努力幫助自己。但努力幫助自己的人,不一定幫得了自己。有許多人,真的沒有能力幫助自己,真的愈幫愈忙愈幫愈不可收拾。所以,自己幫助不了自己時,該怎麼辦呢?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呢?怨懟沈江或跳樓上吊呢?都不是。發現想盡辦法都幫不了自己時,要立刻向別人求助。向誰求助呢?向家人、親屬、同學、朋友,以及專業的諮商或心理治療機構求助。阿里和莎拉的例子,活生生的告訴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別人(貴人)可能隨手就能幫你解決。
助人當然好,助人是自助的另一種方法。自己幫不了自己時,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也可以轉身先去助人。助人卻也可能助不了人,可能愈助愈糟糕,愈幫愈沒命。所以,幫不了別人時,該怎麼辦呢?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呢?羞愧潛逃或萎頓焦慮呢?都不是。發現想盡辦法都幫不了別人時,要立刻向別人求助。自己幫不了的人或事,搞不好別人一下子就能搞定。阿里和莎拉的貴人們,不都是活生生的見證嗎?
九、喜劇或悲劇
對孩子而言,真的是悲劇。兩個兄妹努力自助與助人的結果,就是愈來愈糟,愈來愈不可收拾。可是悲劇並不可怕,因為悲劇中逼出了兄妹兩人優美的德行,淬煉他們成為有情有愛的勇者。漫長的悲劇,最後以喜劇收場。貴人不斷的出現,爸爸把大悲劇「變成」了大喜劇。阿里和莎拉才一轉身,就變成無比幸福的孩子。因為有貴人相助,費盡力氣得不到的,想要得到的,自己跑來了。不想要的,怎樣子都逃不掉的,自然就消失了。優美的音樂聲中,那個圓圓的大水池,用天底下最棒的父母,迎接每一個阿里和莎拉—天堂的孩子。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