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十一月下旬曾接到一封同學寄來的信,內容是談論一巴西男孩吃了曼陀珠+可樂暴斃的事件,有一群學生針對此事件進行簡單的實驗,亦即在地上放一瓶1250ml的light coke,旋開後放入曼陀珠(不知幾顆),幾秒鐘後,產生了至少1m高的噴泉,此種景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於是我就在課堂上談論起這件事,並利用社團時間請學生操作一次試試看,當時為了省錢,只買了一瓶600ml的light Coke,分兩次進行,效果雖不如相片中所見的壯觀,但實驗中可見得曼陀珠確實能引起二氧化碳氣體的釋放,由於此次的效果不彰,甚是不滿,遂找老公兒子去大賣場又買了四瓶不同廠牌的汽水,利用假日在頂樓再實驗一次,我們的做法就是一瓶1250ml+1顆曼陀珠,結果是出來了,但依然無法像網路上流傳的照片那樣的刺激,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他們當初的條件是什麼?曼陀珠為什麼會使汽水瞬間爆發呢?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其他的糖果會不會有這樣的現象?種種的問題不斷地湧入我們的腦海裡,打算找個時間把問題再弄清楚一點...
時間過的很快,又到了學期末,因種種原因,有很多次沒上社團,上星期五是社團的最後一次,也是我對曼陀珠+可樂實驗收穫最多的一次,這要歸功於我的自然小老師兼社團負責人,上社團當天,他分享了在台灣論壇有關曼陀珠+可樂的所見所聞,那天所看見的影片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有人不顧性命親身試驗---猛嚼曼陀珠之後猛灌可樂,看見噴泉從他口中噴出,接著不支倒地,手上則佈滿了隆起的血管,真是叫人心疼啊!也有人利用演戲的方式將現象及原理呈現出來,然而影片中最令我欣賞的是有2位化學家Stephen(較高的) and Friz(較矮的)自稱The EepyBird guys,自2005年開始針對曼陀珠及可樂前前後後共進行了二百多次的實驗,除了分析原因之外,他們還將實驗結果藝術化,這種以尋找生活中簡單常見的題材,並將其發揮到極致的生活理念,不僅是令我感動,更讓我佩服地五體投地,這世界有了他們,生活添加了許多色彩及精采.
只是看,還不夠,這兩天追溯源頭,看了一些相關資料,且容我簡單敘述目前他們所提出的解釋:有人說,曼陀珠+可樂會發生像噴泉一樣的現象可能是水溶性阿拉伯膠破壞了汽水的表面張力,而使二氧化碳快速逃逸,但他們發現其他不含水溶性阿拉伯膠的糖果也會引發此種現象,換句話說,水溶性阿拉伯膠有相關但非必要.另一種說法是因為二氧化碳在高壓的條件下強迫溶入水中,因此二氧化碳在水中是屬於過飽和狀態,投入曼陀珠恰好提供一個聚集泡泡的場所,等到浮力大於重力時,二氧化碳乃順勢衝瓶而出,依此概念可知過程是物理變化而非化學變化.
The EepyBird guys 歡迎志同道合的人提出更新更炫的點子到可樂網站http://www.coca-cola.com/challenge/index.html去挑戰,若各位有興趣還可到下列網站看更多的影片:
http://eepybird.com/videos.html
1 comment:
大部份學生看見這些影片的直覺是太浪費了,只有少數對這些實驗有感覺,也想嘗試,但幾乎都停留在表面的思索.不禁讓人有曲高和寡的感覺~~~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