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下學期的三月~四月是科展競賽交件的關鍵時刻,想要參展的人必須在上學期或寒假(或更早)進行相關的研究,而被迫參展的,可能草草進行一個月交差了事…
看過、帶過的科展,跨了三個階段:國小、國中、高中。我覺得比較符合科展理念和精神的應屬高中階段,ㄧ則孩子有了基礎知識,二則心智也成熟到一定的程度,比較會有個人的想法,也比較願意嘗試和花時間在有興趣的題目上。
去年和今年指導小六作科展,起先都是小孩子想參加,我以捨命陪君子的想法指導他們,然而最後則是用催促的方式請他們完成實驗,回憶這兩屆的狀況有:
一、 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去年的小朋友抓不到我的想法,只是像作業員一樣完成我交代的任務,而且還不是全部的任務,換句話說,不太會舉一反三,遇到這樣的成員要將科展做得好有點難。我必須說做科展,不管對錯一定要有個人想法,有想法才會想辦法(實驗)進行驗證,而且還要有耐心觀察實驗,從實驗中發現異同,這樣才有可能往下一個目標進展。沒有想法的學生,只是作業員,不適合做科展。
二、 玩心很重,沒有實驗精神和態度。今年的學生資質比去年好很多,比較知道我在做什麼!只可惜,他們和前一屆的學姊一樣,有時喜歡在實驗室裡玩器具、玩火,這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事件上,也不喜歡做實驗的同時,還要擔心他們的安危,而且有些學生很喜歡計較事情。這兩屆只有一個小男孩稱的上是一個好幫手,還有,聰明的孩子不見得是最好指導的孩子,當中有一個資質很好的孩子,竟在某一次實驗裡,告訴我他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我只好在課堂上告訴他們,有許多的科學家如愛迪生、法拉第等人就是不斷地做相同的事情,才有機會發現和發明事物,有時當科學家要能從無聊中找出樂趣和方法。
我做科展不是為了想參加科展,而是因為有學生想做,請我指導,看在他們「剛開始」的熱情,我答應了,可是事實上他們並未把這件事認真看待,他們以為只要玩(做)個幾次就O.K了,哦!My god!一瓶好酒是要經過長時間醞釀的,科展也是如此呀!他們的被動造成我很大的困惱,想參加的心並未表現在行為上,或許這是他們的第一次吧!或許他們不知道完成一件科展作品,是時間、耐力和想法的結晶吧!希望透過這次他們能真正了解科展的精神。
看過、帶過的科展,跨了三個階段:國小、國中、高中。我覺得比較符合科展理念和精神的應屬高中階段,ㄧ則孩子有了基礎知識,二則心智也成熟到一定的程度,比較會有個人的想法,也比較願意嘗試和花時間在有興趣的題目上。
去年和今年指導小六作科展,起先都是小孩子想參加,我以捨命陪君子的想法指導他們,然而最後則是用催促的方式請他們完成實驗,回憶這兩屆的狀況有:
一、 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去年的小朋友抓不到我的想法,只是像作業員一樣完成我交代的任務,而且還不是全部的任務,換句話說,不太會舉一反三,遇到這樣的成員要將科展做得好有點難。我必須說做科展,不管對錯一定要有個人想法,有想法才會想辦法(實驗)進行驗證,而且還要有耐心觀察實驗,從實驗中發現異同,這樣才有可能往下一個目標進展。沒有想法的學生,只是作業員,不適合做科展。
二、 玩心很重,沒有實驗精神和態度。今年的學生資質比去年好很多,比較知道我在做什麼!只可惜,他們和前一屆的學姊一樣,有時喜歡在實驗室裡玩器具、玩火,這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事件上,也不喜歡做實驗的同時,還要擔心他們的安危,而且有些學生很喜歡計較事情。這兩屆只有一個小男孩稱的上是一個好幫手,還有,聰明的孩子不見得是最好指導的孩子,當中有一個資質很好的孩子,竟在某一次實驗裡,告訴我他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我只好在課堂上告訴他們,有許多的科學家如愛迪生、法拉第等人就是不斷地做相同的事情,才有機會發現和發明事物,有時當科學家要能從無聊中找出樂趣和方法。
我做科展不是為了想參加科展,而是因為有學生想做,請我指導,看在他們「剛開始」的熱情,我答應了,可是事實上他們並未把這件事認真看待,他們以為只要玩(做)個幾次就O.K了,哦!My god!一瓶好酒是要經過長時間醞釀的,科展也是如此呀!他們的被動造成我很大的困惱,想參加的心並未表現在行為上,或許這是他們的第一次吧!或許他們不知道完成一件科展作品,是時間、耐力和想法的結晶吧!希望透過這次他們能真正了解科展的精神。
科展理想的對象是有想法,能與老師同學討論切題和深入的問題;有強烈的探索心,才有持續的動力進行實驗而不會半途而廢....這才是我想要的....(共鳴...共鳴...)
我不得不說,科展基本上是有利於某些特殊背景的人,會想要參加科展而且又有不錯的設備和資料的,通常與家庭背景有關,只有家庭重視的孩子才會比其他人多練習和觀察「真正的實驗」的機會。
我不想標榜昂貴的實驗,我希望透過生活學科學,唯有這樣,鄉間偏遠的孩子才能有機會享受科學的樂趣。
我不得不說,科展基本上是有利於某些特殊背景的人,會想要參加科展而且又有不錯的設備和資料的,通常與家庭背景有關,只有家庭重視的孩子才會比其他人多練習和觀察「真正的實驗」的機會。
我不想標榜昂貴的實驗,我希望透過生活學科學,唯有這樣,鄉間偏遠的孩子才能有機會享受科學的樂趣。